陈氏太极拳的特征 一般的太极拳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贯的慢动作,可是,陈家太极拳却在慢动作中包含了刚劲(强烈的打击)和急速的旋转、跳跃等技巧。 除了这点之外,陈家太极拳和其它的太极拳另有一不同之处,即前者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要加上螺旋形的旋转(这种旋转称为缠丝),而后者则只限于部分的动作缠丝。 民国十七年,陈发科先生首次在北平表演陈家太极拳时,在缓慢的动作中,突然打出虎虎生风的刚拳,他的身体并急速旋转,跃向半空中;当他纵身跳下,双足落地时,其劲道使得表演场地的窗户振动不已!陈先生的表演令在场人士啧啧称奇,同时一扫北平武术人士「太极拳只是一连串慢动作」的观念。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太极拳自始至终都以「柔」的动作进行;因此,一般人把刚柔并济的陈家太极拳,视为旁门左道或者异端的太极拳,这都是不正确的想法。 . 事实上,陈家太极拳以外的其它太极拳,本来并不采用柔的形式。例如:古代的杨家、吴派、武派等的太极拳,都和陈家太极拳一样,采用刚的技法;可是,到了近代,上述派系的太极拳逐渐演变成柔的动作,揆其原因即是:文人或贵族多半疏于演练,或一些保守的武术家隐藏个人的真传,致使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日趋软弱、乏力。 如果一位武术家只是反复练习柔的太极拳动作,虽能得到某程度的效果,却无法发恽到极致。例如:一再练习柔的动作,可以吸收「气(大气中的能量)」,然后在体内培养「气」,并且通到「经络(气的信道)」,传达全身,可是.这种柔的动作却无法把积棸在体内的「气」于短短的一瞬间爆发出来。 在拳法的技巧中,柔的技巧主要在于避开敌人的攻击;但在反击敌人的击、打、踢、拨等动作时,就要有刚的技巧了;刚柔并济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只有柔的技巧,便缺乏攻击性,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武术(陈家太极拳中刚的技法,主要是在肌肉及关节均不施力的原则下进行,而且以瞬间得到成功为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发劲」)。
有关太极拳的实用性,一向演练柔性太极拳的人士主张「经过经年累月的修行,可培养气功(呼吸内面的力量),也能发挥强大的威力!」的确,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培养气功,而陈家太极拳也是加此;可是,辛辛苦苦练成的气功,如果不练习发挥的方法,根本就没有用。这主要的问题在于:以求得刚强武术为目的的人,是否有耐心耗费数年时间,专心地培养气功呢?近年来,社会治安不太好,每个人随时可能遇到危险,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法,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时间缓慢地培养体内的「气」了。 笔者研究拳法已有多年,对于柔技为主的一般太极拳是否能在实战中发挥威力,感到怀疑;同时也接触过许多主张太极拳(陈家太极拳除外)可作实战用的人士,可是,这些人之中不乏演练『各门派』拳法者,再不然就是在练太极拳以前,早已精通各派武艺,因此他们只是应用别派的拳法作为实战,而不是以柔的太极拳来用于实战。 在太极拳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杨家太极拳的创始者—杨露禅。杨露禅也是第一位把太极拳传到北平并致力推广的人,据说他也是实战的高手。一般人认为,杨露禅所练的太极拳和目前所见的杨家太极拳属同一形态。事实上,杨露禅本人穷半生之精力所练的是陈家太极拳,换句话说,他的拳法和陈家太极拳属同一形态。 现存的杨家太极拳,是由杨露禅的三男杨健侯(1839—1917)加以改良,而由杨健侯的三男杨澄甫(1883—1936)发扬光大的(此外,杨露禅的次男杨班侯所传下的杨家太极拳,是属于刚柔并济的小架式」)。 除了武术之外,若能在体育、邉由弦材芘浜蟿侧醽K济的动作,则效果更大。这是根据学者研究后证实的。 拳法不只能护身,还能兼具保健体育、精神修养等多方面的效果。虽然如此,拳法的真正功能仍在于护身自卫,说得严重些,也就是一种杀人术;拳招的方法和技巧越高超,越能发挥剧毒药般的药效。因此,介绍传统武术形式并无不可,而这些武术所附带的打人法(攻打敌人、杀伤敌人的亦法)和练功法(培养杀伤敌人威力的方法),则不可公开。¨磥W在竞技或邉拥膱龊现校?膊豢赡芸吹酱朔N攻击敌人的技艺;因此,我国真正的传统武术,只在一般武术竞技比赛或功夫武术馆之外,不为人知的地方流传下来。 尤其溶入太极拳技法的北派拳法,是依照经络学(流体力学)和人体生理学所研究出来的;它以与以「养力」为主的南派拳法(包括空手道),在根本上有极大的相异处。例如在攻击方面,在于南派拳法伤人表面,而北派拳法却伤人深处。 陈式太极的演变 杨露禅传授的太极拳虽被称为「杨家太极拳」, 但仍是陈家老架式, 以后他传给了其次子杨班侯、三子杨健侯、同乡人武禹襄与王兰亭等。武禹襄以后又从陈清萍学了「赵堡架式」, 并创编了「武派太极拳」, 后仅传给其外甥李亦畬和杨班侯二人 杨健侯从其父学了太极拳以后加以改变而传授, 于是人们称他传的太极拳为「大架子」, 杨班侯传的为「小架子」。 杨班侯传的小架子, 动作较快, 发劲攻敌时与当初陈家太极拳一样也发「哼」或「哈」声, 以助打击的力量。杨班侯不轻易教人, 受其传者仅有万春、凌山和全佑等人。 杨健侯传的大架子, 动作比较缓慢柔和, 深受许多文人与学者喜爱, 其著名弟子有他的长子杨少侯、三子杨澄甫以及北京的许禹生、纪德等人。许禹生以后成为北京国术馆馆长, 着有《太极拳势图解》。从此书可以看出, 当时的杨家太极拳还有二起腿这样的跳跃动作。 现在广泛流传的杨家太极拳, 是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又加以改变而创编的。这样, 太极拳经过杨家三代不断改变, 面貌改变, 与当初的太极拳已经大不一样了。 另外, 杨班侯的弟子全佑与其子吴鉴泉共同研究, 又创编了「吴派太极拳」。此拳经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的推广, 在南方广为流传。 李亦畬以后传给郝为真, 郝又创「郝派太极拳」。郝传给孙禄堂, 孙又结合形意拳与八挂掌而创编了「孙派太极拳」。
内容简介 拳术囗诀 「拳法虽小技,一切循太极真理,」 「拳法虽武艺,仍须得到正道。」 意译‥拳法虽然只是小技艺,可是,一切动作都要遵循太极真理(大自然的法则),而得到正道(中庸之道,既不偏差.不过份,也不会不足)并加以修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