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腰开跨的重要性
胯是大拳头 ! 全身是手手非手 !
百分之九十九习太极拳者 ( 当然包括晨运的公公婆婆在内 ), 恐怕仍不知道太极拳是何物 , 何况一般人了 . 而最受误解的 , 是他们都以为太极是柔拳 , 总之甚么都柔 , 便是太极 , 他们以为这样柔 , 就可以克刚 , 真是太天真了 。太极大分阴阳 , 叫得做太极拳的 , 当然包含了刚和柔 , 是一个刚柔同体的格局 . 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 太极一拳真的可以打死你 . 而且里面的刚 , 属於至刚 , 所以太极高手 , 没必要不会打人 , 推人便算了 . 近代太极重要人物杨露禅 , 教了吴存佑功夫 , 是为吴家太极之始 . 後来杨露禅告老回乡 ,吴存佑尾随不舍 . 杨便下轿对他说 :" 我当天发誓 ,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 没有一招留起 , 总之你记著 , ' 圈内打人 , 圈外推人 ' 便是 ." 所谓圈内 , 即盘骨发力范围 ; 所谓圈外 , 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 , 它也可以发力打人 ,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 , 就是盘骨 . 古老的说法是腰胯 , 这只是笼统的讲法 , 实则只指盘骨 . 所以练太极拳者 , 而用腰肢发力 , 已经不对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 , 是盘骨 , 而太极拳正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 这个部位 , 在太极拳中叫作 " 大拳头 ", 反而手掌握成的拳头 , 仅 " 小拳头 " 而已 ,从来不加重视 . 一个娇滴滴女流 , 只要懂得开胯 , 以盘骨的收束 ,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 , 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 外表上看不到 ,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 仍不知何事 , 也所以太极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 也所以失传了的太极宗派 ,都要找一种力量来附会一番 , 例如附会气功 , 气劲之类 ......成人的盘骨 , 尤其是男人 , 已经硬化 , 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 也已钙化 , 连成一起 , 所以成年後才学太极 , 不易开胯 . 两年而能开胯 , 已经算快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 " 节节用力 , 节节贯通 ". 换言之 , 太极拳是由盘骨带动脊骨 ,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 .当年杨露禅带同两个儿子入神技营任总教习 , 各路英雄当然循例请他先来个表演 , 他用了近半小时耍了一百零八式 , 慢条斯理的 , 看得各路英雄一头雾水 ,虽然耍完之後人人掌声雷动 , 但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暗道 :" 唔系下话你 ...... 总教习 ."太极耍得这样慢 , 有理由的 , 就是要学懂和练习 " 节节用力 ", 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节节推进 , 而过程中半点肌肉的力量也不用 . 如果耍得不够慢 ,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 , 每节手骨如何活动 , 而且太快的话 , 练习者对姿势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对错没有那么自觉 , 够慢的话 , 会知道自己的姿势有没有不妥 .姿势对 , 筋骨便顺 , 才能运用每一节骨 ; 姿势错 , 筋骨不顺 , 便不能逐块骨头控制 . 不过 , 太极高手也兼练快架 , 这在以前是关上门才练的了 .说太极拳是种 " 筋骨拳 " 便是如此意思 . 你大可以叫它作 " 白骨阴阳拳 ", 除了听起来邪邪地不好听之外 , 理论上并无不对 .以筋骨发力 , 是太极拳不同於一切其他武术之处 . 其他武术 , 都以肌肉发力 , 所以练西洋拳者 , 背肌发达 ; 练跆拳道者 , 腿肌发达 , 无一例外 .即使我很尊敬的咏春拳 , 练之有恒 , 一样会在腋下和前臂出现结实的肌肉 , 皆因咏春虽不用 " 死力 ", 仍极著重 "?t 底力 " 故也 . 咏春拳也有 三节骨发力 " 和 " 七节骨发力 " 的讲法 , 其中七节骨发力便要用上脊椎力 , 但咏春对脊椎的运用 , 远不及太极精微 .循上所言 , 练太极拳者 , 没可能练出肌肉 ,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 . 也因此 , 太极高手是最没有 " 样子 " 给你辨认的 . 而太极古籍中常提到的" 用意不用力 ", 令人费解 , 如果我说 " 用骨不用肉 ", 可能令人更加明白 . 用骨 , 就如瑜伽之用不随意肌 , 要用意来控制和练习 , 是以太极拳重视 " 意 ", 因为这种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 , 细致地控制骨骼 .杨露禅入神技营正式任总教习之前 , 要竭见皇上 , 皇帝批准 , 方可就职 . 当时的皇帝是谁 , 我已忘记 , 但据说他已年老 , 身体痴肥 , 而且已不能行动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他是谁 .当时人们叫杨露禅在皇帝面前表演 , 他就上前用手搭著皇帝的手 , 皇帝居然起立 , 而且自己走了三步 . 这皇帝自然明白杨是高手 , 深表敬佩 ,正式任命他为神技营的总教习 . 上面的说出来 , 不以为意 , 以为只是杨露禅以力相扶 , 或者以为只是传闻 , 并不可信 .其实这是太极拳的高功力境界 , 也是太极拳之能令对手失重心的原因 , 所以这个故事一说出来 , 我们便知道它一定是真的 , 因为这种情况 , 确是太极拳所能做到者 . 杨露禅其实是以自己久经锻练的骨架 , ?[ 搭皇帝的骨骼 , 通过自己的骨架的活动 , 令胖皇帝的骨架活动 . 说杨所施的是神技 , 是因为他竟能这么准确地控制人家的骨架 , 而且做出了 Active 的操纵 .我以为 , 今天已无高手可以达此境界 .一般高手 , 在打架时也在做同类的事 , 但用力 Passive 得多 , 往往是借人的力来改变该人的骨架形态弄至他失却重心 . 骨骼一搭上敌人 ,敌人骨架即受控制 , 便是太极拳令对手跌得晕陀陀的原因 . 有一种表演 , 是一排人手搭著肩相连在一起 , 然後一个太极拳手一掌打去第一人 , 结果人人无事 , 只有排最尾的人个向後飞跌十余尺 .常人又以为是气功作怪 , 其实是骨头作怪 . 太极刀 , 太极剑和太极枪之所以厉害 , 也只是因为使用者的骨头 , 那张刀或那柄剑 , 都只是 " 传媒 ", 是"
习拳札记 松腰略说
1.松腰的法子是有的,从形上讲,有一种直腿松腰法,其法是将五心之气向命门处收;人坐在床上有点像卷曲的大虾,前些年,我在光孝寺见过一个和尚就是这么做的。
还有一种松腰法,其状宛若蹲墙一般,是一种站式松腰法,其姿势外看上去像是太极图中的S,整个人像是立体的太极图。
2.从气上讲,下元之气充盈饱满了,气的能级高了,气能聚散如意了,松腰就容易了。
从意上讲,“山”字功可以帮助人松腰,命门处有个松垂的十字,竖松横必散;意形分开,劲能分开,有出去的,就有回来的。
3.松腰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真正的松腰应包括松尾闾、松胯、松脊。尾闾松垂胯自开,人的尾闾下面有了东西了,人好像有了第三条腿了,第三条腿能够腾挪了,腰胯就松得就有意思了。
4.人身上有个窍点在脊柱上,这个窍叫“身柱”,念“松”这个音的时候,震动的就是这个窍,要想松腰先得松开这个窍。
松腰是无止境的,应用心去悟,人的身体处处是空的;你可以在定态里悟,将心定在命门处悟,火候到了,腰就松开了。
5.松腰之后,接劲时,劲力可以径直传导到脚下,恰如脚在接劲、化劲一般。
松腰之后,炼精化气会自动进行,人可以彻底杜绝梦遗之类的事情,这时候人也可以恬淡于性事,凡事随缘,虚无而为,真正享受到其乐融融的生命情趣。
松腰再说
松腰松到如同肚皮一样松软的程度,有这种功夫的前辈是有的,其人师承的是朱怀元先生一系的东西。说到朱先生,我也但闻其名而已,只知道他寿龄很高,想必是修为很好的了。朱先生有一路通臂太极创了出来,不知何许人将其继承了下来。朱先生师承的是汪永泉先生,其功夫突飞猛进的分水岭就是在他明白松腰诀窍的时候;而在这之前,他一个劲法打二年,八个劲法下来就是十六年,用功可算勤勉的了。有幸见识过汪先生功夫的人,觉得汪先生的功夫是神秘莫测的;据说汪先生坐在座位上,来人与其接手的话,不知怎地,人就腾空飞出去了。像汪先生这样的功夫,现在不多见了,搭手即跌的功夫,我倒是见过的。
老派一点的老师往往有一些脾气,像李经梧先生,李先生是我莱州的老乡,脾气就很大,可他的功夫确实好。老先生传松腰法的时候,是单独传授弟子的。后来,弟子无意之间将所学内容透露出去了,老先生当着弟子的面,将眼镜往桌子上一摔,火了。一段师生缘便就此结束了。这个松腰法,我也会的,样子像是批斗时,地富反坏右站在台上挨批时的那种姿势。当然,外形并不太紧要,而心法才是最主要的。
松腰好了,那个地方便能忽闪忽闪地动了。松腰看似简单,实际不然,全身有一处不通的话,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腰部这个地方是人的命门,生命之门啊,也就是形体生命的根本了。松腰的本质是人体内外上下的气机彻底活跃起来了,和谐起来了;这样的话,松腰当然便与人体之健康、生命力之旺盛有着重大关联了。站在整体论角度上看,松腰也的确是不简单的,松腰关乎到生命体的健康层次啊;不然的话,腰这个地方为何叫命门呢?
彻底的松腰,是不容易的;然而,低层次的松腰还是有办法校验的:两手举过头顶,仿佛直插云霄似的,而后两手沿着天边划一道彩虹;脊背像刺猬一般卷曲着,节节放松下来,两手触地,再将两手按在大地上。注意,校验的时候,两腿并拢,两腿绷直。如果你的全手掌能轻轻松松按在大地上了,你的腰算是松了一些了;如果不能的话,你赶快找你的太极拳老师去。你做不到上面的低层次松腰,腰部还是僵化的,你揉手时用的也多半是笨力气了。
老师可以给弟子如下法松腰:弟子如上法弯腰已毕,一身舒适了,而后,老师便以蕴含着外气的空心掌,自上而下,反复拍击弟子的脊背。拍击的时候,腰部可以用大一点的松沉劲拍打,腰部以上,就不能用大劲拍打,只能用小小的劲了。老师的意念可以深入身体里面去,仿佛深入进了宽阔的草原,深入进了深邃的湖泊。
松腰的诀窍在于松尾闾。尾闾真松了,尾闾便能微微转动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乌龟尾巴似的。松尾闾之难,比起松腰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开后胯的难度比开前胯的难度更大,因为松开骶骨是极为艰难的。前胯开了,打坐就可以双盘了;后胯开了,腰就差不多松开了。